武汉: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、零碳建筑、绿色建筑相关政策
浏览: 发布日期:2022-03-31
2022年3月3日,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印发《武汉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。
文件提到:“十三五”期间,武汉市新增节能建筑9487项,总面积达到19873.38 万平方米,其中执行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居住建筑面积为15027.89万平方米,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面积为4665.49万平方米。
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研究与试点等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。武汉市立项开展了《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适用性研究—以武汉地区为例》和《武汉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适用技术与工程示范》两个课题研究,以形成一套基于武汉气候特点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整体解决方案。目前,全市共有 3 个房屋建筑工程采取了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措施进行试点:当代武汉汉口万国府 MOMA 项目、 武汉洺 悦芳华项目5#楼、鲁湖零碳小镇项目,其中武汉洺悦芳华项目5#楼获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(PHI)设计认证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主要目标:新建建筑总规模预计可能达到 10500 万平方米。新建建筑严格执行低能耗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GB50189)和《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DB42/T 559),节能标准执行率 100%。通过提高建筑能效水平,力争新增建筑节能能力 200 万吨标准煤。
“十四五”重点任务:
推动低能耗标准实施,提升建筑节能能力
1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从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监理、施工图审查、工程质量检测、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加强管理,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,强化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责任,在新建项 目中全面执行湖北省《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DB/T 559-2021)与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GB 50189-2015), 确保城镇建筑设计、施工阶段 100%达到节能标准要求。
2、提升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加强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与构造措施、建筑遮阳、 节能门窗、自然通风、自然采光等为代表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创新,总结与推广建筑节能适宜技术,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水平。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,扩大监测平台覆盖范围,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工作,降低建筑运行能耗,促进高能耗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。实施建筑高效清洁 供热(冷)工程,贯彻执行《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》,推动供冷供热能源站高效低碳化。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,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与规模化应用。推进老旧小区与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,提升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水平。开展建设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试点工作。到 2025 年,达到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建筑能效由 65%提升至75%,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建筑能效由 50%提升至 65%的目标。
3、开展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根据武汉市的气候特点,重点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的适宜技术研究,为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奠定技术基础。积极推广以被动优先为理念的建筑设计,积极采用自然通风、自然采光、遮阳隔热等技术措施,创造良好的建筑微气候。开展高品质绿色建筑示范建设,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率先示范,建设一批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示范建筑。
以城镇、园区等区域为突破口,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,逐步扩大试点范围,多领域多层次推动“近零碳”发展。
推动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,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
1、不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结合城市更新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,同步实施更换节能门窗,修缮保温墙体和屋面,增设外遮阳、更换节能器具等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,探索将建筑节能改造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,形成统筹推进的节能、宜居的综合改造模式。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,加强节能减排运营管理。
持续推动高等院校、医院、科研院所等重点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开展绿色节能改造。按照超低能耗建筑开展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工程示范,提高建筑围护结构性能,提升建筑能源利用系统能效水平,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。到2025年,建成一批既有建筑节能绿色节能改造能效提升项目。
重大科研项目:
《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——以居住建筑为例》,主要研究内容:研究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的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技术体系,实现建筑全寿命期的高能效,助力建筑碳达峰和碳中和。完成起止时间:2022.10-2024.06
博悦佳软瓷咨询热线:400-013-9278 / 18071719278(施先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