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
浏览: 发布日期:2014-09-13
节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就提出,节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方针。再往前看,建国之后由于供应不足和物质匮乏,“随手关灯”之类的节能口号到处可见,节俭则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。
与“十一五”相比,“十二五”节能指标要求低了。对此,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,因为节能减排的难度在增加:能够出台的政策和推广的技术在“十一五”已经采用,容易迅速收效的节能途径在减少,进一步节能的难度和成本在增加,需要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,特别是机制创新。
面对金融危机后国外需求不确定性增加、内需培育需要一个过程等新形势,如何推进节能减排,需要我们创新思路,打破常规,从大处着眼,从关键环节入手,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。未来的节能潜力,不仅在工业内部,更主要的还是在系统性上,需要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挖掘。对我国单位GDP能耗分析以及结构节能、工业节能、建筑节能、交通节能和社会消费节能潜力分析表明,我国的节能不仅必要而且可能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控制高能耗产业发展,是节能潜力之所在。当然,强调用电设备的各自节电,不能带来节约。例如,我国电力低谷时的利用率仅约70%左右,大量的低谷电没有得到利用,这也是一种浪费,而且可能是极大浪费!从这个角度看,系统性节能需要引起特别重视。总体上看,如果不改变实际存在的住房以高层为主、运输以卡车为主,制造以出口导向为主、出行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格局,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局面难以改变。
一是解决单个企业能源效率高、社会整体能源效率低的问题。看一下“十一五”国家重点抓的1000家企业,“十一五”节能目标提前完成,不考虑具体的数据,说明企业的能源效率并不低,但我国能源效率比国外低十个百分点,这是人所周知的。从具体行业看,我国的铁路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据说是国际上非常好的,但我国的物流成本却几乎是世界非常高的。原因在于,铁路系统通过控制供应,虽然提高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,但却造成中国特色的“春运潮”。又如,我国造船行业钢板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虽然单个企业可以回收利用,却无形中增加了“边角余料”的无效运输,增加了全社会能源消耗,提高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强度。至少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今年目标,采取“拉闸限电”措施等不当做法,一些企业则由于完成订单任务,采用柴油机发电,能源利用效率显著下降。所有这些,单个企业能源效率高、整个社会能源效率低的现象必须得到应有重视,否则不利于我国节能工作的深入推进。
博悦佳软瓷咨询热线:400-013-9278 / 18071719278(施先生)。